在中国当和尚,真的可以月入两万吗?

在中国当和尚,真的可以月入两万吗?

灵隐寺的一位年轻僧人,尽管出家人不再与世隔绝,但他们也并非网传那般富有/视觉中国

月收入从过万骤减至平均不足五百,僧人的收入到底由什么来决定?

其实按照佛教通则,僧人名义上并不能拥有“个人收入”,他们的一切财物都属于僧人团体。由于被视作不净之物,僧团收入不能在僧侣间进行分配,也不能以私人名义分配。

但实际上,在2010年云南省灵照寺释永修遗产纠纷案中,方丈释永修就以个人的名义替寺庙储蓄了400多万元财产,可见佛寺中财产公私的界限并不分明。僧团主理僧人的供养、医治和后事,僧人的遗产也都属于僧团,但法律在僧人遗产继承上还存在争议。

僧人在寺庙修行期间的确存在“个人收入”。僧人所在寺庙单独发放的生活补贴,即“单金”,就是他们最基本的收入。

出乎意料的是,最基本的讲经、诵经也能带来经济创收。在中国,认同信仰佛教的人超过1亿。由于佛教中有轮回、超度灵魂的说法,佛教徒的丧礼有诵经僧人的需求,在江浙地区还出现了专门从事经忏佛事的僧人,一次法事经忏僧能得到的布施甚至超千元。

2017年1月15日,山东滨州,一位高僧正在为某4S店开光/视觉中国

新疆和静县寺庙里的僧人,根据资历每年被请去外出念经的次数从两次到两百次不等,由于外出念经的收入属于外出僧人自己,僧人的收入也因此参差不齐。此外,僧人如果还会编译书籍、精通画艺等,也能为自己“创收”。

僧人赚得钱多不多,还和他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有关系。一般情况下,德高望重的僧人更有可能得到社会或个人的布施,在僧团发放补贴的时候,也会在“利和同均”的原则上向资历较高的僧人倾斜,年轻的僧人不论是在地位或名气上都难敌老僧。

2006年8月,因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少林旅游发展的特殊角色,市政府还赠与他一台价值100多万元的越野车,这是布施收入的其中一种。另外,释永信还多次参与政务,兼任政职,他也能从这些社会工作中获得相应的福利和报酬。

当然,不是谁都是释永信,大部分僧人也难以参与其它的社会工作。在甘藏地区,除了基本补贴,国家低保支撑起了这些年龄稍大、生活补贴仅有寥寥的僧人生活。

从2009年开始,甘南藏族自治州开始将一些最为贫困的僧尼列入低保,并按照农牧村低保标准,每年发放低保金660元到780元,60岁以上僧尼按二类家庭标准,人均每月能分得65元。而在低保还没有普及之前,这些僧尼甚至要靠家庭供养。

因此,赚大钱这项能力,同样也只属于金字塔顶端的少数僧人。

02

佛教在用信仰套现吗

撇开其它个人收入不谈,就僧人最基本的寺庙生活补贴而言,不同佛寺提供的“单金”数额,也是不一样的。具体的就要根据僧团的财力来定。

那僧团要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呢?其实最常选择的方案,就是寺庙大办旅游项目,旅游相关的收入主要包括门票和经营性收入。

这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反差: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和融入流传了多年的佛教,信徒要入内参拜,一般而言要缴纳门票费用,但是后来传入的基督教进入教堂却不需要门票,这种反差难免让人膈应。

网传僧人招聘,噱头也主要就在于月入金额,把僧人群体直接指向了能够谋取暴利的职业。说到底为什么僧人的形象会有这么大的转变,以至于后来大家只要谈到佛寺旅游,就好像闻到了浓浓的铜臭味,其实佛教和寺庙都有难言之隐。

自1978年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后,宗教复兴并迅速发展。中国一改从前的宗教“毒品论”,把宗教看作抚慰人心、配合主流价值,团结民众的“药品”。

为了加强对宗教的管理,1979年,国务院还决定恢复设立国务院宗教事务局。在文革结束以后,中国经济迫切需要发展,佛教的僧人生活和寺庙修缮,都不能再像以往的历史情况一样由政府供养,反而要自己解决生计问题,同时还能为财政创收。

发展旅游,其实对于大部分佛寺而言,一开始就已经处于被动的角色上。中国旅游地理学家陈传康指出,传统的宗教旅游,涉及的是如何吸引信徒来朝拜,同时又能吸引非信徒来参观风景或从事商业贸易活动,以间接推动经济增长。

在1982年宗教提出“自办自养”后的几十年,寺庙门票收入成为寺庙维系生存的主要来源。而如今的寺庙门票收费早已超过了自给自足的标准,成为创造旅游业GDP和充实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。

就拿灵隐寺来说,寺庙门票需要30元,要入寺就必须经过飞来峰,飞来峰这个景区则需要45元的费用。这样一来,信徒或游客要去寺庙,则必须先缴纳进山费,再付门票,分管部门不同,造成了飞来峰和灵隐寺“票中票”的局面。

03

中国僧人赚钱指南

文革以后,中国对宗教提出“自养”的要求,寺庙不得不自寻出路。赚钱既然是一种迫在眉睫的事情,摆在中国大多数僧人与寺庙面前的问题,已经不是该不该赚钱,而是怎么才能赚钱。

相较于对外开展宗教活动的收入、农牧业收入、信徒布施奉献的收入,旅游性收入是其中最不稳定的,但也是最值得尝试的。旅游收益金额容易出现两极状况,要么日进斗金,要么少人问津。佛寺旅游的发展情况,也会直接关联到布施信徒和游客的数量。

譬如少林寺,就是靠旅游发展“脱非入欧”的寺庙典型。文革结束时,少林寺仅有十几位僧人守着28亩薄田,1974至1978年,少林寺游客总量也不过仅有20万人左右。

但自从少林寺树立了品牌形象以后,每年接待的游客大约在150万人左右。仅门票收入,分属少林寺的部分一年就有4000万到5000万,而其中,70%用于寺院建设,20%用于僧人的生活,10%用来做慈善。也就是说,会有800万到1000万的资金用于全寺僧人的衣食住行。

事实上,要成为一间“欧气”的寺庙,也并非易事,佛寺发展旅游业,需要面对种种“歧视”。譬如寺庙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情况,旅游交通时间成本对旅游目的地竞争的影响较大,那些隐于山林、无法进入的佛寺,它们在旅游方面的收入与出行时间成本少的寺庙几乎无法竞争。

此外,佛寺的知名度,政府对宗教旅游的态度,佛寺对旅游业的参与程度和态度,都影响着佛寺“入欧”的进程。

- end -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揭秘2022秘鲁队阵容:星光熠熠的足球盛宴,谁将闪耀世界杯舞台? 365bet提款问题
公泰迪发情前后要多久 如何帮助缓解发情? 365bet提款问题
PS基础调色教程:5种方法一网打尽! 365bet游戏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