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對閃閃發光的機器人頭盔,早已成為電子音樂的象徵。傳奇電音組合Daft Punk為了讓音樂有形,用電影級工藝打造頭盔,每頂造價超過200萬台幣,結合了NASA鍍層、LED光效與手工拋光金屬。這個造型不僅改寫舞台美學,也讓他們從DJ組合變成傳說。
不是傳統意義的明星,仍然造就傳奇
1990 年代末,兩位來自巴黎的音樂Thomas Bangalter與Guy-Manuel de Homem-Christo,用《Homework》、《Discovery》這些專輯,讓法式浩室走向全球。他們不想成為傳統意義的明星,而是希望讓觀眾只記得音樂本身。
於是,他們與好萊塢特效師Tony Gardner合作,開始設計兩個可以「取代自我」的角色。那對頭盔,成了他們與觀眾之間的唯一界線,也是一場關於身分與藝術的實驗。
從設計圖到銀色頭盔:一頂65,000美元的工藝品
Daft Punk頭盔的誕生過程像是一部小型科幻電影,製作團隊必須把電子、光學、人體工學全都塞進狹小空間。
每頂頭盔約花費65,000美元(約200萬台幣),結合以下設計:
手工拋光的金屬外殼,反射舞台燈光
高密度LED光陣列,可即時變換圖案與色彩
微型散熱與內襯系統,支撐長時間演出
控制模組整合聲音節奏,讓光效隨音樂呼吸
為了讓燈光流動自然,團隊將體育場螢幕技術「微型化」植入頭盔,讓光線能像活體一樣律動。
太空工藝與電影技術的交會
早期的Daft Punk頭盔由Alterian Studios打造外層採用曾為NASA太空衣鍍層的公司製作。
《創:光速戰記》中的Daft Punk(Phto Credit:迪士尼影業)
到了2009年,《創:光速戰記》上映後,頭盔設計改由洛杉磯的Ironhead Studio接手——這家團隊曾為《X戰警》、《蝙蝠俠大顯神威》與《MIB星際戰警》等科幻大片設計特效服。
新版頭盔更輕盈、更智慧,LED與控制晶片完全內嵌,外觀像液態金屬般閃爍。他們在《創:光速戰記》中的登場,讓這對機器人正式成為流行文化的象徵。
對Daft Punk來說,頭盔是延伸音樂的器官
在電影《傻瓜龐克之機器人現形記》中,兩名機器人尋找「成為人類」的方式,最終選擇在沙漠自焚。那一幕成為他們創作哲學的縮影——科技、孤獨、自由與消融的浪漫。
每場演出、每個閃光都是自我解放的片刻,觀眾不需要知道「誰」在裡面,只需要感受節奏與光。
當他們消失後,頭盔仍在閃耀
2021年,Daft Punk宣布解散。他們從未在公開場合摘下頭盔,就像從未真正離開。那兩頂頭盔如今被收藏於音樂史的記憶裡,象徵著電子音樂的靈魂與想像力,啟發了後來的Deadmau5、Marshmello、Kavinsky等人,也讓「電子音樂」這個詞,多了人性與詩意。
舞台燈光暗下時,那對金屬臉龐仍然閃閃發亮。因為對全世界的聽眾來說——他們就是音樂本身。
資料來源:
The Story Behind Daft Punk Helmets
電子音樂的視覺語彙 Daft Punk 頭盔 每頂造價竟高達 6.5 萬美金
同場加映
兼具設計與實用性,透明感滿分的便攜CD播放器「NEW Instant Disk Audio-CP1 Clear」
Homme Plissé的誕生是個意外?從10%男性客群到國際時尚現象,看三宅一生如何滿足需求
Magazine House 80週年展覽開跑!飽覽珍貴雜誌封面、入手《POPEYE》周邊,還有村上隆與其分身助陣
本文初稿由Roomie國際中文版使用AI協助編撰,並經人工審校確認。責任編輯:盧郁安核稿編輯:古家萱
# Daft Pun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