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公司与产业V,(https://xueqiu.com/9347881765/339930987)
曾经那个说“不争第一,就是混”的潍柴动力,现在怎么样了?
截至2025年6月23日,潍柴动力的市值已经达到了1332.63亿元,在境内市场的50家内燃机企业中,潍柴动力确实是第一。
在业绩方面,今年一季度,潍柴动力共实现收入574.64亿元,甚至比广汽集团、中联重科、中国动力、郑煤机加起来还多;同时,公司一季度的净利润也是业内最高的。
市值最高、业绩规模最大,从一定程度上讲,潍柴动力可以说是内燃机领域中茅台一般的存在。
事实证明,潍柴动力当时能说出那句“不争第一,就是混”确实没有夸张,毕竟以人家的实力,很难不成为第一。
Part 01
行业龙头的底气
2024年潍柴动力共售出各类型发动机73.4万台,其中公司的重型卡车发动机在国内市场市占率稳居第一,2024年达到了38.7%,相当于每售出10辆重卡,就有4辆左右的发动机是潍柴动力生产的。
这是个很夸张的事情。一般高端制造行业,都非常看重品牌,已经形成了规模优势的企业就很难再被拉下牌桌。
更何况是潍柴动力这种。
在2025年5月10日相关部门发布的中国品牌价值榜中,潍柴动力位于机械设备制造榜的第二名。
榜单中,潍柴动力的预估品牌价值达到了830.48亿元,遥遥领先于徐工集团、三一重工、中联重科这些制造业巨头。
潍柴动力之所以能有如此之高的品牌强度,主要因为公司有出色的产品技术。
2020年至2024年,潍柴动力的研发费用从60.13亿元稳定上升至82.99亿元,不光是在做内燃机的企业中排名第一,甚至在所有做汽车配套零件的公司中,都没有一家能超越潍柴动力。
在高强度研发之下,潍柴动力形成了开创协同燃烧技术、协调设计技术、排气能量分配技术、分区润滑技术、智能控制技术等五大专有技术。
2024年,公司发布了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3.09%的柴油机,第四次刷新了世界纪录。
除此之外,在高附加值产品方面,2024年潍柴动力m系列大缸径高功率密度发动机共售出8132台,在数据中心、矿卡等高端市场实现突破。
其中120-400吨级电传动新品m33、m55矿卡动力均是中国首款;wp13f高端游艇柴油机完成海试验证,成功配套高端游艇市场。
有人认为,潍柴动力能成功是运气太好,但其实,公司也经历过多次的阵痛转型。
Part 02
三次阵痛,三次破局
潍柴动力的前身是创建于1946年的一家枪械修理的小兵工厂,1983年在相关部门的领导下,潍柴动力和其他近20家企业一起划入了当时新成立的中国重汽。
小小的潍柴动力,一共进行过三次重大改革。
第一次是解决负债。
上世纪90年代末,和许多面临转型的国有企业一样,潍柴动力也遇到了内外部的双重压力,当时公司有3亿元左右的债务,但公司账上的现金却不足十万。
潍柴动力虽然拥有奥地利斯太尔发动机技术,但由于中国重汽的限制,这么好的发动机一年也只能卖出500台。
后来是潍柴动力现在的董事长谭旭光不顾中国重汽的禁令,向全行业销售斯太尔发动机,最后填平了所有债务。
第二次是“单飞”。
2002年,潍柴动力原母公司中国重汽的负债金额已经达到了83亿,相关部门决定对其破产重组,而像潍柴动力这种子公司,要么破产,要么被出售。
正值上升期的潍柴动力肯定不能“被破产”,于是公司决定单飞上市。
最终,潍柴动力用销售给中国重汽的发动机每台降价1万元的方式,换取了母公司同意引入战略投资者来稀释股权。
2004年,潍柴动力成功在香港上市,成功“单飞”。
第三次是延伸产业链。
上市之后,潍柴动力一直在思考如何摆脱单一产业和单一区域经济变化的冲击。
最后得出的答案是,进行产业链延伸。
截至2024年末,潍柴动力已经成功完成了多细分领域布局。
凯傲负责做物流和仓储设备,陕西重汽负责重卡业务,法士特是做变速箱的,潍柴雷沃是做农机的,再加上大家熟悉的柴油发动机,潍柴动力基本已经做到了工程机械重点领域的全方面布局。
未来,潍柴动力的路大概率会越走越顺。
首先,潍柴雷沃计划拆分上市。
今年4月,潍柴动力官宣了潍柴雷沃赴港上市的消息,目前潍柴雷沃已经递交了招股书,正式开始冲刺IPO。
目前,潍柴雷沃的海外业务已经覆盖120个国家和地区。2024年,旗下拖拉机出口的市场份额达33.8%,位居行业第一。
如果能成功上市,潍柴雷沃的出海竞争力将有望加强,对潍柴动力来说,也有助于加强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和资本实力。
其次,替换期即将到来。
一般重卡的使用年限是10-15年,而且达到报废年限,就必须报废,不能申请延期报废。
而上一轮重卡扩张期是2016年之后,也就是说,未来三年中国重卡将迎来替换的黄金时期,再加上以旧换新政策的支持,潍柴动力未来几年的业绩应该会很可观。
最后,新能源业务。
这个方面,短期内暂时没办法给潍柴动力带来太多业绩增长。但卡车电动化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,尤其是矿卡,估计会先实现电动化。
潍柴动力建设的产能50GWh动力电池和储能系统电芯生产基地、50GWh电池PACK和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制造基地,今年的3月底已经正式投产了。
未来潍柴动力在新能源领域的沉淀,也会越来越深。
Part 03
总结
潍柴动力的成功绝非偶然,而是技术深耕、战略定力与市场嗅觉的综合结果。
正如那句“国之重器”的评价,潍柴动力不仅是中国内燃机行业的旗帜,更在全球舞台上诠释着中国制造的硬核竞争力。
未来,随着产业链协同效应释放和新能源赛道加码,公司的“第一”故事或许才刚刚翻开新篇章。
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。股市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