令人匪夷所思的是,王有光在解释“扒灰”由来时,竟然将矛头指向了王安石与儿媳的风流韵事。
《吴下谚联》中记载:王安石的儿子王雱[pāng],娶妻庞氏,年轻貌美。一年盛夏,庞氏侧卧在院中的碧纱帐里乘凉,身姿曼妙,状若琵琶,王安石见状在布满灰尘的石桌上写下两句诗:“碧纱帐里一琵琶,我欲弹时理有差。”写毕,咳嗽一声,旋即离开。
儿媳庞氏闻声而起,见到石桌上的诗句,心领神会,于是在后面续了两句:“愿借公公弹一曲,风水犹留在吾家。”写毕,亦咳嗽一声,旋即离开。
王安石正上前查看儿媳的续诗,正好儿子回来了,问他在干什么,王安石一时情急,便一边拭去字迹,一边口称:“扒灰,扒灰。”
(王安石画像)
那么,王安石“扒灰”的传说真的可信吗?笔者不以为然。
王安石,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、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改革家,被梁启超誉为“史上第一完人”。何为“完人”?即:位极人臣而不弄权,手握大权而不贪财,身临险境而不怕死,美色当前而不动心。
王安石是出了名的道德完人,尤其以不贪恋美色而闻名。北宋时期士大夫有纳妾蓄妓的风尚,但王安石身为宰相,却不储妓、不纳妾。
一次,王安石因公事途径苏州,苏州知府特地设宴款待,王安石却因为席间有官妓歌舞助兴,愤然起身离开,坚决不肯就坐。
又有一次,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他买了一房小妾,王安石夜间回房就寝,发现屋中有一位千娇百媚的女子,吓了一跳,一问才知,此女子本已嫁作人妇,夫妻恩爱,丈夫是负责运输粮草的小官。前不久,丈夫在运输粮草时不幸翻船,因无钱填补亏空,她才自卖自身,替夫还债。王安石得知后,第二天就将女子送回,还自掏腰包帮这对夫妻渡过了难关。
(王安石画像)
从以上这两则历史记载中不难看出,王安石确实并非品行不端之人,而对于他与儿媳之事,正史中则是这样记载的:
王安石的儿子王雱[pāng]聪颖好学,22岁就中了进士,但不幸的是,他后来精神出了严重问题,总是怀疑妻子庞氏对自己不忠,还因为儿子长得不想自己而屡次欲加害之。(“以貌不类己,百计欲杀之”)不久后,王雱就把自己的亲生儿子给活活折磨死了。庞氏经此丧子之痛,每日啼哭不止,王安石见状便逼迫儿子与儿媳离婚。
但是,北宋时期女人被休是最丢人的事情,更何况,庞氏还被夫君怀疑红杏出墙。王安石心知此事都是儿子疑神疑鬼,儿媳庞氏完全无辜,所以做主将儿媳收为干女儿,还亲自帮庞氏找了一个好人家,以宰相之女的身份风风光光嫁了出去。
这就是“王太祝生前嫁妇”的故事,在北宋很多史料中和文人笔记中都有明确记载,十分可信。(注:王雱曾任太常寺太祝之职,遂称王太祝。)
同样是说王安石与儿媳之间的传奇佳话,不同史料中却存在一贬一褒两种截然相反的记载,笔者认为,前一种纯属诋毁,后一种才是史实,更符合王安石的作风和为人。
(王安石剧照)
那么,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要恶意诋毁王安石呢?这个问题不难回答,因为王安石当权期间,大力推行改革,得罪了很多既得利益。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与以司马光为首的旧派针锋相对,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。
朝堂之上,政见不同,这本来是寻常事,但是,并非所有旧派都像大文豪苏轼那么洒脱坦荡,其中也不乏奸佞小人,于是便用非常下作的手段去编排王安石的私生活,企图搞臭他的名声。而后世历史爱好者竟然就把这些谣言当真,于是有了以上误传。
笔者认为,暂且不论王安石改革的利弊,但从人品道德上看,他的确所得上一个完人,当然,除了个人卫生问题。
参考资料:《宋史·王安石传》、《吴下谚联》等
文中图片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